支教,把青春献给家乡——贵州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锦屏支队 李雨涵
时间:2023-05-10 10:05:42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一个人的一辈子如果有80年,把1/80的时间拿出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2021年9月,贵州大学即将毕业的李雨涵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团计划项目首次把锦屏定为支教点,身为锦屏人,李雨涵内心激动不已。支教是他的夙愿,能回到家乡支教,对于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李雨涵感到振奋。

(图 李雨涵与九年级(13)班同学们开展诗词鉴赏“飞花令”群文阅读活动)

  李雨涵的笔记本上一直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一辈子如果有80年,把1/80的时间拿出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人生将会更加美好。”作为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就该肩负重任。

(图 李雨涵向同学们讲解革命先烈事迹,追忆红色足迹)

  反哺家乡,义不容辞。满腔热情,李雨涵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号召,报名通过了考核和培训,顺利成为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一员。2022年8月13日,李雨涵与支教团其他四位成员一起,回到了杉乡锦屏,立志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家乡的土地上。

(图 贵州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锦屏分队顺利抵达锦屏县第四中学)

  开学第一课,是同学们对新学期展望的第一课,也是研支团志愿者开启支教工作的重要一课。第一次走上锦屏县第四中学的讲台,担任八年级地理科目教学,李雨涵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也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希望充满活力的课堂能很快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一堂课下来,他却察觉到学生们在课堂上过于腼腆,与他互动很少。课后,他主动找学生们交心谈心,其中一个学生说道:“李老师,您讲课的知识点很密集,但我们听着有些乏味。”看似一句玩笑话,却引发了他对初次步入课堂教学工作的反思。

(图 李雨涵首次公开课用互动式教学与同学们探讨母亲河治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雨涵开始尝试引入游戏教学,增加了许多趣味性内容,让学生们参与到互动中。比如:在教室挂上中国地图让学生们寻找家乡,让学生们扮演工程师去探讨母亲河的开发治理……通过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李雨涵的课逐渐受到同学们的喜爱,课堂氛围也逐渐活跃起来。课后,孩子们也总是兴高采烈地与他分享学习生活。“支教的过程中,孩子们见证了我身份转变的第一步,我也参与进孩子们的成长,见证了他们的青春。”李雨涵感慨地说。

(图 李雨涵为授课班级孩子们准备的学习奖品)

  2022年的教师节,学生为他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教师节前一天,最后一节课,李雨涵刚准备下课,就收到学生代表拿来一沓写满感激和祝福的明信片。把明信片递给他后,台下的学生们齐刷刷向他喊,“教师节遇上了中秋节,而我们遇到了您;感谢李老师平日里的耐心教导,祝您节日快乐!”响亮整齐的祝福响彻校园,显然孩子们为此专门排练过,这让讲台上的李雨涵感动不已。他说,这是他支教以来收到最珍贵的礼物,而这份触动也将鞭策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教育事业中。

(图 李雨涵与九年级(13)班同学们一同欢度教师节与中秋佳节)

  除了教学,爱好摄影的李雨涵经常会给孩子们拍照,在一年时间里,他不仅希望为家乡的孩子们带来知识,还希望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的成长。

(图 李雨涵参加锦屏县第四中学冬季运动会拍摄)

  李雨涵用镜头与文字讲述着支教团队的故事,他撰写的新闻稿在40余家媒体发表。“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和文字,与大家一起感受志愿服务的温暖,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研支团这一特殊群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图 李雨涵为村民家庭拍摄并冲洗新春全家福照片)

  远山濛濛,初心未变。充实又富有挑战的支教生活里,李雨涵收获了和孩子们亦师亦友的珍贵情感,收获了与锦屏四中老师相互信任的纯朴感情,收获了与杉乡大地共同奋进的宝贵成长。

(图 李雨涵将照片冲印给同学们)

  这一年,有课堂的求真务实,有伙伴的并肩同行,有童真的感动交织;这一年,不忘初心,不悔来路;这一年,不改理想,不负青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未来,还有更多期待。

(图 李雨涵与九年级(13)班同学们一同参加中考“百日誓师”大会)

  自2003年开始,贵州大学正式遴选学生,参与全国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先后派遣了170余名学生参加支教团工作。“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感人又生动的支教故事已经接力讲述了20余年,研支团的旗帜在家乡的土地上高高飘扬,也在我人生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雨涵自豪地说。

(图 李雨涵与在寝室与同学们谈心)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希望有更多青年能够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让青春熠熠生辉。

  1. Prev:闲不住的“管事婆”撑起幸福鼓“半边天”
  2. Next: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天柱县惠民社区:志愿服务与民同行 共绘移民社区“同心圆”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