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袤大地,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星辰,点缀其间,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技艺的精湛呈现,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智慧的火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三穗县,就有这样一项传统手工艺——竹编,它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更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今天,让我们跟随三穗县竹编工艺制作传承人杨杜娟的脚步,走进这个关于技艺、教育与传承的故事。
三穗竹编
一、指尖上的竹编艺术
杨杜娟,一个普通的名字背后,却藏着不凡的故事。作为三穗县竹编工艺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竹编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家庭经济的支柱。杨杜娟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竹编高手,从小耳濡目染,她对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的创新,杨杜娟的竹编技艺日益精进,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她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杨杜娟的竹编作品种类繁多,从实用的篮子、灯具到装饰用的屏风、挂件,每一件都精致细腻,展现了竹编艺术的无限可能。她擅长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杨杜娟深知,要让这门技艺真正活下去,就必须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特别是年轻一代。
二、非遗进校园,编织未来的希望
基于这样的理念,三穗县城关第三小学成为一个特别的舞台,这里,每周五都会迎来一位特别的老师——杨杜娟。学校将“非遗”融入实践教育,邀请杨杜娟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艺术的大门。
课堂上,杨杜娟耐心地教授孩子们如何选择竹子、剖竹、编织等基本技巧。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在竹篾间穿梭,从生疏到逐渐熟练,每一次成功编织都伴随着孩子们兴奋的笑声和成就感。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课程不仅教会了孩子们一门手艺,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许多孩子表示,通过学习竹编,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甚至立志成为未来的传承人。
三、传承与创新,让传统焕发新生
在杨杜娟看来,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她积极探索竹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设计符合现代家居风格的竹编家具、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竹编产品等。这些努力不仅拓宽了竹编的受众群体,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
此外,杨杜娟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展览、工作坊等形式,将三穗竹编带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每一次的展示,都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不仅生动诠释了这门古老技艺的精髓,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有力证明了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四、教育与社区的共鸣,构建非遗保护网
三穗县城关第三小学的实践,是教育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学校通过开设非遗课程、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激发了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政府、学校、传承人、社区多方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穗县城关三小竹编社团成果展示
社区层面,杨杜娟还发起成立了竹编合作社,吸纳周边村民尤其是妇女参与竹编生产,既传承了技艺,又促进了就业。这种“传承+产业”的模式,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五、看见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珍惜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文化瑰宝。三穗竹编的故事,是无数非遗传承案例中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只有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当每一个个体都能成为传承的一部分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真正焕发出新的澎湃生机。
杨杜娟与三穗县城关第三小学的尝试,不仅是对竹编技艺的一次生动传承,更是对非遗保护理念的一次深刻实践。让我们携手并进,看见非遗之美,体验非遗之韵,共同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中,让传统之光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蒲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