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边界村的十年蝶变
时间:2022-10-24 09:42:39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张鲁村,距乡政府驻地约30公里,系德顺乡最偏远的一个村,是德顺乡与湖南省边界交界的村。昔日,这里路况差,村民来乡里办事,往返要三四个小时,现在修了5米的水泥路到村上,村民办事更方便了。

  54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超,担任村干部23年以来,亲眼见证了张鲁村的十年新变化,他在默默守护的路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的篇章。

  要想富,多修路。多年来,张鲁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村里最头疼的事,也是村民最关注的话题。张超带领张鲁村在脱贫攻坚中走出一条致富路,缺乏资源和项目,他和村干部不断争取,跑项目,先是拓宽村里的公路,再是争取资金硬化村路和产业路,2016年张鲁村完成村级公路硬化,为全乡“村村通水泥路”画上了圆满句号。

  “路通了,就想发展产业,哪怕天天待在村上,我都愿意,就希望看着我们村变得越来越好。”张超说。

  村里山高雾多,看着分散生长良好的竹子,村“两委”决定增加竹木种植面积,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张鲁村楠竹资源的经济优势。

  2017年,张超协同乡村干部招商引资,引进重庆特珍食品有限公司在村里办起了春笋初加工厂,收购春笋160余吨,出售冬笋20余吨,为民创收65万余元。

  在楠竹产业的发展上,村民逐渐积累了优质竹木种植发展经验,从起初的冬笋生意到产业规范化,每年村里的冬笋都要远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同时,张鲁村成立裕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109户贫困群众养鸡鹅8000只,为村民创收的同时,还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00元,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后,张超又带动返乡致富能手在村里办起了楠竹加工厂2家,就地就近解决20余人就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他的号召下,村里致富劲头十足,一些村民开始承包村里的竹制品加工厂,探索竹产业链。

  乡村振兴以来,张鲁村积极对接乡林业部门实施低产林改造,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村里拥有楠竹资源9000多亩,平均每户拥有50亩竹山,同时引进技术能人,创建黎平县绿源笋干加工厂,如今该厂有6条生产线,绿色发展逐渐有成效。

  采取“公司+党支部+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竹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在春季,全村群众出动,一天能挖3万多公斤的鲜笋,加工厂把鲜笋制作成干笋,再通过深加工的方式销售到浙江、上海、福建等地,销路大好。”村党支部书记张超说:“张鲁村每年累计收购春、冬鲜笋20万公斤左右,制成笋干15万公斤,户均增收3000元,产值在100万元左右。”

  “以前村里没有资源,交通不便,现在我们有了茂密的竹林,家家盖起了新房,道路干净整洁,每天有人打扫,家里的劳动力还可以多一份收入,我们12个护林员每天在各片区巡逻,一起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护林员龙兴干说。

  如今,走进张鲁村,清风徐来,竹叶摇摆,翠绿欲滴,从养家糊口到脱贫致富,从交通不便到宜居宜业,张鲁村发展致富的缩影正是一代代人勤劳和守护的生动体现。(夏旭峰 姚进忠)

  1. 上一篇:黎平:一个贫困山村的蜕变
  2. 下一篇:黎平:民罗村变成“民乐”村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