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圭大村:“合约食堂”跨越时空的一个文化符号
时间:2021-11-15 09:33:33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坐落在圭大溪边的一栋两层的砖瓦房,相比城市,鳞比栉次的高大建筑,可能不值一提,可是在这座偏僻的小山村这样的建筑却显得格外的显眼和特别,它可是跨越时空的一个文化符号。

  脱贫成果的有力见证。圭大地处天柱高酿镇与坌处镇两镇的交界处,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一共有163多户,近700多人,属于深度贫困村,在高酿一代流传关于圭大生活条件艰苦、贫穷落后的民谣就不可胜数,“用水如用油”“洗脚的水留洗锅”等等。国家启动脱贫攻坚以后,政府一声令下,动员圭大村进行整村搬迁,120多户搬离了原居住地,由政府进行统一易地安置,有的搬迁到州府凯里,有的搬迁至天柱联山,余下的40多户,要么是之前在县城、镇上买有了商品房,要么就是年龄偏大的单身汉。为办理搬迁户家中老人过世后回来圭大办丧事,于是合约食堂就此出现了,搬迁出去的农户老人家过世的丧事全都在合约食堂办理。齐备的餐具,宽敞的房室,渐渐的其他的聚会也到合约食堂办了起来。从何这个角度说圭大的合约食堂是在脱贫攻坚中诞生的,它见证了脱贫攻坚伟大成果的取得。

  故土情结的最后表白。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故土眷恋的深厚情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等古诗词就真实写出了中华民族祖先对故土的这种眷恋之情。合约食堂的应运而生为这些逝去老人实现生前落叶归根的夙愿提供了可能。易地搬迁户按国家有关政策,要把原有房舍进行拆除并加以绿化,没有房了,没有了家,怎么回到老家来办理丧事呢?另外一方面,按安置点的民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老人过世只能到指定的殡仪馆去办理祭奠和悼念,费用不菲,开支不小,相对这些贫困户来说也是不小的数目,承受起来很是费劲。能够回到故土来办丧事,既降低了费用,节约了开支,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过世老人“落叶归根”的生前夙愿。

  民主自治的时代印记。在外逝世的老人回老家到合约食堂去办丧事开支减少了,钱少用了,但必须要有人力作保障。圭大村,地处偏僻,青壮年全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不是老弱,就是病残,怎能保证人力,圭大为解决白喜事务中人手不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成立了“老人会”。整个村年龄超过18岁的非在校学生,不到60岁的健康男性都被强制要求参加村里的“老人会”。为过世老人办丧事,主人家只要出钱就行了,其他事宜都由“老人会”来安排。“老人会”里的成员在天柱县城内务工、经商的,村里一旦有类似的事必须没有商量的回来,在外县或外省的不做强制要求,但是必须按规定出钱雇人替你完成该分摊的任务。所有这些都是用乡规民约固定下来,但凡有违反约定不回来的,他家有啥事,整个寨子都不出面,更别说去帮忙。用条款的形式约定后也从来没人有违反的,一旦有事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村里完成各自分担的任务。

  热心公益的外化表现。中华民族历来有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侗族地区受朴素的修阴积德传统观念的影响,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思想尤为浓烈,自己并不富裕,可是他们愿意接济比自己困难的人,或无私的投劳修桥,或慷慨的捐资助学。圭大的合约食堂就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熏陶下建起来的,三个合约食堂都是热心的群众捐资、投工投劳建造出来的。寨上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出力的3天、5天不比,出钱的100元,200元不等,出钱最多是村干龙国本同志,前前后后出了差不多10万元。

  圭大的合约食堂一共有三个,看上去不是很起眼,但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内涵富有历史感,且极具时代特征,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龙厚奎)



  1. 上一篇:天柱县高酿镇:树立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
  2. 下一篇:锦屏县启蒙镇:“党建带团建”,为乡村振兴加油赋能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