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黔东南文旅市场出现“井喷式”:5月3日上午9点半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容量趋于饱和,高过河景区5月3日门票已售罄;肇兴侗寨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人气火爆;施秉云台山上演“巅峰对弈”点燃“五一”假日旅游热;下司古镇邂逅萌宠狂欢,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岑巩各大景区、体育赛事活动人气爆棚,亲子游、生态游、体育竞技等多元体验成为新亮点;锦屏县隆里古城沉浸式体验非遗花脸龙,下田抢抓鸭鹅……
这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背后,是黔东南州以景区联动改革为核心,打破行政壁垒、重构产业生态的生动实践。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观光游”到“沉浸体验”,从“资源整合”到“IP裂变”,黔东南正走出一条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破局之路”。
公路出行是人们假期出行的主力,黔东南州旅游公路异军突起,形成了传统景区带动+新兴网红地崛起的发展格局。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不仅串联起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村寨,还将景区和近年来火爆的“村BA”“村超”现象及赛事相关联,让游客既能感受千年民族风情,又能体验现代乡村的蓬勃活力。
“我们之前在电视网络看到黔东南的文旅宣传视频,令人向往。这次特意带家人自驾过来,去了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看了‘村超’。沿途的基础设施很完善、车子加油充电也很方便。”来自成都的张晓兰女士表示,以后还会带亲友团再来黔东南旅游。
四通八达的公路带来人流的同时,也让当地旅游业态不断增加,肇兴侗寨和周边村寨也从2021年的400多家商户增加到了600多家。“自驾来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生意特别好,大家吃烤肉都是排队等着,我这个上午就挣了两千多块钱。”肇兴侗寨商户陆桃说,随着客流量增加,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全长488公里,包含了以肇兴侗寨为核心的侗乡传统村落旅游精品环线和以西江苗寨为核心的苗岭传统村落旅游精品射线及西江肇兴连线,把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凯里等六个县市的42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珠成链,自然山水步步成景,古寨炊烟、田园牧歌如诗如画,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灿若繁星。
从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全线启动之后,沿途乡村的民宿、民族文化体验馆、露营基地等特色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般随之涌现,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公路修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每次到了假期的时候,我们的民宿都是满房。”雷山县郎德拾光民宿管家朱德芝开心地说道。
交通网络“织线成网”,不仅打破了空间壁垒,也激活了“快旅慢游”。如今,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沿线民族风情浓郁,配套设施齐全,和谐之风喜拂面,乡村新景如画来,串联起黔东南“村BA”和“村超”的故乡。这条旅游公路不仅是一条“美丽农村路”,更是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幸福快乐之路。
近年来,黔东南州以“文化场景化”为方向,将非遗、民俗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旅游景区的业态不断升级,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镇远古城以一系列旅游新业态和优惠政策,为游客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其中中河山隧道的通车、古城灯光业态更新、 氵舞 阳河面人工水雾的打造以及旅游门票减免政策的实施,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镇远古城还积极打造夜间旅游新业态,依托国家级夜间经济消费集聚区,镇远古城推出了全新灯光秀,将古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让游客在古城的夜晚也能感受到别样的魅力。
“在网上看贵州的文旅推荐资料很特别,这次过来现场感受。白天自驾在很多乡村游玩,还看到了镇远古城和西江千户苗寨夜景,特别漂亮。”来自重庆的游客王静说,黔东南之旅非常轻松、非常惬意,特别是酸汤鱼非常好吃,特别推荐。
今年“五一”,雷山县大塘景区也火出圈,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系列活动热度爆棚,为游客呈上一场场沉浸式苗族文化盛宴,让人流连忘返!剧场外也热闹非凡:苗族芦笙舞完美诠释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高山流水体验更是趣味十足,游客们在热情的氛围中,感受着苗族独特的酒文化……
在榕江,全县各地乡村以“村超”20强球队强强对决,各地拉拉队巡游、特色美食投喂,舞蹈、歌唱等精彩展演节目以及烟花秀,非遗技艺展示与体验和非遗美食与文创市集,民族服饰走秀、夜间光影秀等活动,让游客们观看“村超”的同时,也欣赏了村庄风光,体验了民俗风情。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依托“村BA”“村超”赛事IP,开发“赛事+研学+康养”复合型产品。依托自然景观,开发“空中观花海”“直升机赏梯田”等低空旅游项目。
“五一”假期,游客们可以在丹寨搭乘直升机,从高空饱览万亩野生杜鹃花海,开启别具一格的春日赏花之旅。“这是我第一次坐直升机,能从空中俯瞰壮观的花海,感觉非常特别,这趟旅行太值得了。”来自铜仁的游客徐先生意犹未尽。
为丰富旅游新业态,我州推出“景景串飞”文旅项目。据凯里市凯丽交旅集团智晟公司飞行副总梁勇告介绍,未来将逐步开通凯里—榕江(侗族风情)、凯里—镇远(古城夜景)等航线,形成环黔东南低空旅游环线。同时计划开发“飞行+节庆”产品,如苗年节空中巡游、夏季滑翔伞赛事等,让低空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