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贵州好人榜发榜 14人上榜 1人为黔东南
时间:2022-02-24 10:38:10    来源:贵州省精神文明办    

  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切实营造争当好人、争做好事的良好氛围,根据贵州省“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要求,经严格把关、层层推荐、专家评审、集中公示等程序,2022年2月,共有14人入选“贵州好人榜”,现予以发布。

助人为乐类

  陈华

  陈华:耄耋老人18年热心助人 为群众排忧解难

  陈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月生,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新州镇新州社区居民。

  2004年,退休后的陈华放弃进城和子女共同生活的“机会”,化身免费“跑腿员”,倾心为周边村寨的老人们报销医疗费用、存取款、办理证明等,帮助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采购生活物资送到家,他还充当义务“调解员”,协调解决村寨中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促进形成文明和谐家庭新风尚。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新州镇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跑跑”志愿服务队,通过群众点单、下单,党员接单、代办,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近万人。(遵义市推荐)

  黄勇

  黄勇:捐献造血干细胞 爱心延续生命火种

  黄勇,男,汉族,1991年11月生,贵州黔大东清高速公路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监控员。

  2013年5月,在大学就读的黄勇了解到红十字会要在学校采集造血干细胞样本,纳入样本库。因造血干细胞捐献有机会挽救患者生命,他第一时间参加了学校造血干细胞捐献。2021年,黄勇接到红十字会电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罹患地中海贫血症的12岁小女孩成功匹配,当即同意捐献。为了达到提供要求,他遵照医嘱,调理身体,克服为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注射动员剂后出现的腰痛、呕吐等症状,积极配合相关采集工作。11月23日,黄勇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素未谋面的患病女孩送去生命的火种。(毕节市推荐)

见义勇为类

  徐圣

  孙锋

  徐圣、孙锋:不惧危险 齐心协力勇救落水者

  徐圣,男,汉族,1984年8月生,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办公室主任;孙锋,男,回族,1979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州统计局(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科副科长。

  2021年12月9日中午12时许,徐圣途经复兴桥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循声望去发现一名男子掉进河里,随时会有溺水身亡的危险。他不顾河水冰冷刺骨,纵身一跃跳入河中,迅速游到男子身边将其抱住,并持续拍打其背部,男子呛出几口水后,呼吸渐渐开始正常。随后,徐圣拖住落水男子游向岸边,准备上岸时,发现没有合适的着力点支撑两人上岸。此时,刚下班路过的孙锋听到在场群众呼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复兴桥方向,径直跳入河水中,协助徐圣合力将落水男子托起,在赶来的民警协助下,落水男子终于成功被救。(黔西南州推荐)

诚实守信类

  丁贵华

  丁贵华:恪守诚信理念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丁贵华,男,汉族,1979年8月生,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安底镇温泉村村民。

  安底镇温泉老阿姨凉粉,是丁贵华祖上传承下来的家传手艺。为了将这项工艺传承发扬,丁贵华始终恪守“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理念,严格把控进货渠道,坚持使用纯天然原材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相关规定,亲自参与每一道工序生产加工和质检,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高度重视客户的售后反馈,有不良反映及时处理,对破损产品实行无条件补货或退货、退款,全面保障客户权益。在他诚信经营下,企业品牌声名远扬,赢得顾客青睐、社会好评。(毕节市推荐)

敬业奉献类

  王万玉

  王万玉:返乡“领头雁”带领村民阔步小康路

  王万玉,女,苗族,1976年12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谷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2017年,外嫁他乡的王万玉回到谷金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挑起全村脱贫攻坚的重任。为改变当地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收入方式,她创办村集体合作社,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新模式,动员村民加入村集体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果种植,带动原贫困户29户73人人均增收7000元。积极申请帮扶资金,搭建绿色产业链,扩展集体合作社项目,实现了产业产值获利30万余元,每年农户分红达11万余元。同时,她组建苗族花棍舞表演队,筹办苗寨民族文化节,发展刺绣、竹编等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和乡村观光采摘旅游业,促进农文商旅融合发展,让谷金村彻底走出发展落后的困境,实现华丽蜕变。(贵阳市推荐)

  王国权

  王国权:勇担当 扎根基层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王国权,男,汉族,1967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总支书记。

  2019年,产业量化到户扶贫项目落地红河村,王国权以“总支+合作社+养殖户+贫困户”发展模式,启动乌骨鸡生态示范养殖园项目,通过代购鸡苗、补助资金、对口帮扶等,带动600户村民发展养殖业,89户原贫困户直接受益,实现增收33万余元。他还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以“中蜂上山,莲藕下田,旅游兴村”为发展根本,盘活村集体经济,实现创收达100万余元,村民在产业发展中走上共同富裕之路。(遵义市推荐)

  田建芬

  田建芬:致富带头人开启乡村振兴之路

  田建芬,女,布依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安顺市白水镇翁寨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曾经的翁寨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群众生活困难。为改变乡村风貌,田建芬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早熟蔬菜、水果 、民族土布纺织、布依蜡染等特色产业,通过资金量化入股、土地流转、带动务工等方式,确保户户有增收。在她的带领下,翁寨村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民们通过挣薪金、分股金,收入大大提高。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22万元,人均年收入7130元,原贫困户139户698人脱贫致富,实现整村贫困出列。(安顺市推荐)

  孟海

  孟海:30余载在荒山上建起“绿色银行”

  孟海,男,汉族,1968年4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茂井镇大亭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

  30多年前,大亭村因多年毁林开山,导致土地贫瘠,农作物无法耕种。时任村公社团委书记的孟海探索种植杉木。他征得家里同意,用牛做担保,向信用社贷款5000元,从外省购买10万株杉木苗,全部种在200多亩荒山上。经过三年培育,荒山逐渐变绿,杉木的经济价值渐渐显现。为了整治石漠化,发展生态经济,孟海带领群众种植杉木。在他的带动下,大亭村90%以上的农户都种上了杉木,杉木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杉木林种植成为主要发展产业,每家每户实现人均纯收入4476元,村民们因此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黔南州推荐)

  杨会

  杨会:11年坚守 为“艾”服务终无悔

  杨会,女,侗族,1982年8月生,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疾控中心艾防科科长。

  2011年,在玉屏县疾控中心已经工作7年的杨会,主动申请调到艾防科负责全县艾滋病防治。为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她自学艾滋病防治技术,认真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熟练掌握抽血、检验、告知、随访、咨询、治疗等艾滋病防治全流程服务工作,与同事结合实际共同撰写编印适用当地情况的艾滋病防治技术资料,让更多人正确认识参与艾滋病防治。11年来,杨会认真平等对待每一位艾滋病患者,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普通人一样享受阳光生活。(铜仁市推荐)

孝老爱亲类

  李双

  李双:铭记年少受助之恩 反哺谱写真情大爱

  李双,男,汉族,1988年1月生,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镇中心卫生院医师。

  高中时,李双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同在一个辖区的邓坚老人获悉情况后,向他提供资助,直至大学毕业。毕业后,李双时刻铭记老人给予的关怀与帮助,年事已高的老人曾经两次摔倒导致骨折住院,李双都主动承担起照料责任,尽心尽力照顾直到完全康复。2020年,老人的儿子和孙子相继过世,李双一直守护陪伴、安慰老人,直至他走出亲人离世的痛苦。李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点滴之恩 涌泉相报”,他的反哺之举感动了身边许多人。(贵阳市推荐)

  胡梅

  胡梅:坚强母亲为患病儿子撑起一方天地

  胡梅,女,汉族,1968年9月生,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亦资街道杜鹃居委会网格员。

  由于丈夫早逝,胡梅一直独自带着儿子生活。2009年,儿子确诊肾性综合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面对儿子昂贵的治疗费和艰辛的生活,她始终不放弃。透析导致儿子身体各项机能无法正常运行,抵抗力不断下降,胡梅不辞辛劳,日夜守候在儿子身边精心照料。2012年,父亲患病住院,为减轻姊妹们的压力,她主动承担照料责任。父亲过世后,她又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担。胡梅用深沉的母爱和拳拳之心为儿子、母亲撑起了温暖和谐的幸福之家。(六盘水推荐)

  王举国

  王举国:不离不弃照顾瘫痪妻子 相濡以沫为爱坚守

  王举国,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平溪镇中心小学教师。

  2017年10月,王举国的妻子患疾病引发脑出血,经过手术治疗,除能言语外,身体各项机能丧失,瘫痪在床。为了让妻子早日康复,王举国遵照医嘱,积极为妻子做康复治疗,坚持每天为妻子热敷、按摩、搀扶她重新学习走路。疾病导致妻子心情烦躁,王举国自学心理疏导知识,鼓励她一定要坚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五年来,在他耐心细致照顾下,妻子逐渐恢复行走能力,并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黔东南州推荐)

  杨昌江

  杨昌江:身体力行阐释“百善孝为先”

  杨昌江,男,土家族,1978年1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闵孝镇长岗岭村监委委员。

  2014年,杨昌江的父母相继身患重病,父亲丧失劳动能力,母亲瘫痪在床。为了照顾父母,在外务工的杨昌江毅然回到家乡,承担起家庭重担。他每天为父母做好饭菜,才出门干农活,劳作回家后,给母亲翻身、捏腿、揉肩,防止母亲因长期卧床导致肌肉粘连。他还经常给父母分享自己在村里的所见所闻、陪伴他们聊天,排解他们因生病导致的焦虑情绪。在他精心照顾下,父母的身体日渐好转。(铜仁市推荐)

  1. 上一篇:陆永江:传承非遗侗绣 让指尖技艺带动村民创业增收
  2. 下一篇:天柱三小:牵手留守儿童,关爱贫困学生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