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可爱的,敬爱的,热爱的
时间:2022-11-25 09:31:55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本文是关于一群工大青年成为让人敬爱的老师,在热爱的土地上与那些可爱的孩子发生的故事


  2012年,合肥工业大学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从合肥到西南山区,需要跨越1300多公里的距离、辗转近二十小时的车程,这条路,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走了十年。

  十年岁月,101名支教团成员先后服务于广西临桂县、贵州丹寨县、剑河县,无数张面孔,无数个故事,汇成专属于工大研支团的青春记忆。


  不负一年好青春

  西部的山村学校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且孤寂,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刚来这里难免不适应。狭小的房间放上两张木板床就是宿舍,没有自来水,饮食吃不惯,有的队员一个月体重就减了20斤,再加上恼人的蚊虫,队员满身都是被叮咬的痕迹。

  但是,每一届的支教团成员都能够全力克服困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教育教学事业。当地的学校教师人员不足、教师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他们每人至少承担几个班级的一门主课和多门其他课程,还要当班主任、辅导员等等。他们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他们不断钻研创新教学方法,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让课堂越来越生动,孩子们深深爱上了这些大学生老师们,对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们学校老师十分不足,他们来了之后缓解了老师缺乏的难题,但是最重要还是教学理念让我们得到了创新,为我们这些中年老师注入了活力。”首届服务小学广西临桂县玉联小学的校长李常文说。在历次统一考试中,研支团成员所执教的科目,有19次在全县同类同级同科统考中获得前三名,31次获得全县前十名。

  解蛟龙是首批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2013年前往广西临桂支教,当时的南边山乡东山村镇泰蓝天小学只有130多名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记得第一堂英语课,我用英语跟学生们打招呼并做了自我介绍,话音未落便引起哄堂大笑,几个调皮的孩子大声的喊‘解老师,您叽里呱啦说啥呢’,后来我把三年级英语上成了音乐课、活动课,就这样三年级的学生们开启了欢乐的英语学习之旅。”

  “扶贫扶志,扶贫扶智。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梦想,拥有可以圆梦的燎原力量。”第二十届研支团成员吴艺敏这样说道。研支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2017年开始开启了”筑梦游学“活动——每年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赴合肥开展为期一周的游学,开拓服务地孩子的视野、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辐射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向优秀看齐。

  当年,正在剑河县岑松小学就读四年级的万秀兰说:“自从支教老师来到我们学校之后,我感觉我们多了许多关爱,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然后陪我们聊天谈心,他们上课的方法生动有趣,教会了我们许多新的知识,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我由衷地喜欢他们、感谢他们。”

  多彩“第二课堂”

  课上,研支团成员是孩子们的“小老师”;课下,研支团成员又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大山里的孩子活泼好动,如何在课下寓教于乐,支教团属实下了一番功夫。他们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围绕素质拓展、心理陪伴、思想引领、安全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以趣味科学、音乐律动、古诗新唱、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

  一个个兴趣社团,从无到有,一批批精品活动,从有到优。一届届研支团用实际行动接续努力,为山区孩子们努力实现“第二课堂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




  大山的孩子天生热爱歌唱,但是却从未真正登上过正式的舞台,他们渴望能让更多人听到自己最优美的歌声,他们的梦想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研支团的成员带头组建了小学生合唱团,但受限于学校的条件,孩子们只能用座椅搭出一个简陋的台子来进行学习与训练。研支团同学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么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真正的合唱台!他们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母校的学弟学妹们,短短两天的时间便募集到了购买合唱台、歌谱架、歌词夹的全部资金,为长青二小的孩子们购置了崭新的合唱台。

  当孩子们站在合唱台上放声歌唱的时候,笑容洋溢在每一个孩子脸上,也让艺术的春风拂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给这个原本闭塞的山区小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爱与陪伴中成长

  “我们想走出大山”最朴素的言语蕴含着孩子们满满的期待。

  研支团所在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基本是寄宿制,很多孩子心理上常常会有孤独感,易自卑、敏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差,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差异大。不少四年级的孩子100以内的加减法还算不好,有的六年级的孩子26个英文字母都背不全。研支团成员没有气馁,积极探索解决办法,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生交朋友,一对一辅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对于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及时给予关心和鼓励,鼓励性格自卑敏感的孩子在课堂发言和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给孩子们组织集体生日会,发动母校的资源设立一对一“笔友计划”,对年龄小不会照顾自己的学生给予哥哥姐姐一般的细心照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用爱心和耐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住校生,小小的他们,早早就学会了什么是自立。第20届研支团成员刘秉东所带的五(一)班45人中有26人是住校生,孩子们周日下午到校,周五放学再回去。他们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在一周开始的时候交给刘老师保管,周五的下午再拿给他们;他们和同学之间有小矛盾了会找刘老师来调节;他们在生病的时候会找刘老师,在周五下午没有路费回家的时候也会来找刘老师借钱。在他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都会来找刘老师,在他们眼中,刘老师是他们在这个校园里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人。刘秉东说“就是这样,我深深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我是他们的老师,也要是他们的榜样!”

  “书信,是一种最能抒发情感的聊天方式,能与家人传递思念,与朋友传递友情,或者与远方的陌生人互相介绍各自家乡和生活。”丹寨县长青二小六(2)班的王秋妹如是说。参加“笔友计划”时王秋妹刚上小学三年级。在她的记忆中,那时教室的课桌有些陈旧,她也还不会书信的撰写格式。一次课上,研支团的老师手把手教会了他们如何写信,也让她知道了书信背后的丰富礼仪和浓郁文化。就在那节课上,她在坑坑洼洼的桌子上写了人生的第一封信,寄给了她的第一个笔友——工大一个温柔的姐姐。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四年光阴在王秋妹和笔友姐姐的书信往来中飞逝,从第一次提笔写信,到后来渐渐学会了熟练地写信、顺畅地读信,寻常的日子中王秋妹也多了一份期待。从姐姐的来信中全面领略大学的风采魅力,她与合肥的姐姐也悄悄约定“万山无阻,顶峰相见”。“这些信都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别样丰富的世界,也让我的小世界里洒满光和热。”在长青二小读书,能够通过书信认识知心的姐姐,王秋妹一直心存感激。

  一封封信里,有秘密的分享,有学习的答疑,有困难的解惑,更有人生的引导,在来来回回中镌刻下王秋妹的青春记忆,也留存了一个少年的成长足迹。她们就这样互相陪伴,一个长大了,一个成熟了。

  公益助学情暖人心

  山区孩子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家庭经济条件也普遍不比城市,研支团积极联系社会公益组织、母校师生、校友会和爱心人士等,先后实施“六一圆梦1+1”“暖冬计划”等公益助学活动17项,累计募集物资价值超220万元,累计受惠学子超过4000人次,“1V1”助学结对帮扶寒门学子240余对,设立多项奖助学金,累计发放金额30余万元。


  研支团成员还坚持利用周末开展“1V1家访”,翻山越岭,挨家挨户,早出晚归……家访中,孩子们的家境让他们心酸,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学生们的不易生活,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也成了支教老师们认真放在心上的大事。第19届研支团成员赵芩说“很难想象我们竟然走遍了这个迷宫一样的苗寨,学生的家庭错落分布在寨子的每个角落,这里的路很陡、山很大,时常遇见山坡上耕作的苗家老人,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已经外出,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数不清多少次的家访与助学,村寨的村民和孩子们都熟悉了这些来自合肥的支教老师。10年来,志愿者们走了几万公里的山路,每一个足迹都是他们用情用心用爱走出来的。

  “寒冬已至,而有些孩子还穿着凉鞋,看到他们一张张冻红的小脸上清澈的笑容,我很是心疼。我们便联系社会爱心组织、校友企业募集棉鞋、保暖内衣、水杯、护手霜等暖冬物资,好在募集活动很快得到了响应,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细心挑选,为孩子们提供一大批过冬物资,看到孩子们手捧爱心物品微笑的笑脸,感觉那个冬天虽然冷,但心里暖暖的。”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徐欣宇回忆到。

  第一次帮孩子们“六一圆梦”,第一次举办留守儿童生日会,第一次成立课外兴趣“七彩社团”,以及第一次见证在自己的努力下孩子们有了改变和进步。研支团的志愿者们就是在这些触动心弦的第一次中,明白了一名教师所该承担的责任,坚定了做好乡村教育的信念。

  十载支教路,花开黔东南。那些点滴故事、珍贵的记忆沉淀在岁月之中,毫无褪色。“一年的陪伴,一辈子的缘分,那些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都被我珍藏,此时此刻非常想念他们。”两个月前从支教岗位上返校读研的队员李奥雪回忆起这一年的支教忍不住流下眼泪。

  一年又一年,山中的杜鹃开了一茬又一茬,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受到了当地政府、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大力肯定和认可,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

  志愿者们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奋进新征程,在新时代的支教路上用敬业成就事业,用爱心播种希望,用拼搏与奋斗践行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终身难忘的事”的铮铮誓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支教故事还在继续……


  相关荣誉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连续两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相关事迹得到共青团中央新闻联播、《安徽日报》头版、《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报》、《贵州日报》客户端等各级主流媒体超过400次专题报道。

  支教团项目获得团中央知行计划“阿克苏诺贝尔大学生社会公益奖”、远洋“探海者”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奖、贵州省“优秀研究生支教团”、安徽省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2021年度贵州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先进典型志愿服务项目等多项荣誉。支教团成员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科创项目,其中《砥砺黔行——新时代背景下的支青岁月》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荣获第六届“互联网+”红色筑梦赛道中荣获全国铜奖。

  1. 上一篇:南农大青年志愿者助力麻江搭建“七彩延时课堂”
  2. 下一篇:微爱家访温暖行,同频共振心连心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