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根:以“技”擘画乡村振兴新愿景
时间:2022-09-05 10:22:22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黔东南文明网    

  “当当当……”左手用錾子按住银片,右手拿小锤敲击錾子,铸炼、捶打、拉丝、编丝、再到雕刻、焊接,焊接好了再来篆刻,“蝴蝶妈妈”“吉灵鸟”等图案连缀而成,仿若镂空浮雕,一件件精美的银饰蕴藏着大千世界。

  56岁的吴水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这门手艺传到吴水根手里时,已是第八代了。

  在台江县施洞镇,绕过村口的广场,沿着石板小巷走几步,便来到吴水根的家,他的工作室也坐落于此。推开工作室的门,里面的景象有些出人意料:三张低矮的木桌并排摆放,墨绿色的储物柜堆满了东西,两个对角放着煤气罐,中间的小桌上随意摆放着錾子、剪刀、尺子等工具,地上还有几把小凳子。在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吴水根每天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用心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银饰。

  吴水根并非只会“埋头苦干”,他对新的银饰制作技术也有所了解。“现在银饰制作所有环节都能用机器替代了。”吴水根坦言,新技术对传统手工制作确实产生了冲击,但他仍然有自己的底气,“他们要用电脑作图,而我的图案就在脑子里,想到什么立刻就能做出来,这种创造性是无法替代的。”

  从铸炼、捶打、拉丝、编丝、再到雕刻、焊接,焊接好了再来篆刻,吴水根每做一件银饰工艺品,都注入了自己的心血。通过潜心钻研,取长补短,吴水根在不断完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同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银饰锻造技艺熔于一体,先后创作了“苗族故事图腾柱”“龙船一帆风顺”“蝴蝶妈妈与吉宇鸟”“同心向党”等精致的银饰作品,作品种类多达200多种,其中作品龙船一帆风顺是他比较喜欢的。

  40年来,吴水根取古法纯手工之精妙,融现代设计创造之灵感,把银、虫、山完美融为一体,历经千锤百炼,终于将银饰加工这门手艺融会贯通,掌握了精湛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贵州省劳动模范和贵州省首届十大工匠等,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水根的银饰作品就大量远销韩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出口创汇产业。他还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和银饰品展示等活动。吴水根说:“银饰锻造也是源于生活,起初银饰只是作为苗族服饰的装饰,现在已经逐步发展成艺术品。”

  拿起錾子是大师,放下錾子就带领周边的父老乡亲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施洞镇岗党略村塘龙苗寨银器加工有着上百年的历史,靠着这门技艺,这个银匠村早已声名远播。在这里,按照传统,苗族银饰工艺是传内不传外,但吴水根却打破约定俗成的规定,对外广收徒弟,免费传授技艺,传授了一批年轻手工艺人。除此之外,他还利用自己开办的银饰公司免费给村中待业、经济困难的人群教授银饰锻造手艺。

  2010年,吴水根先后成立贵州省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责任公司后、银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苗族银饰加工基地,专银饰加工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道路。在吴水根的带领下,他所在的岗党略村,现有170余户农户抱团从事银饰加工制作,5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021年银饰加工销售产值达6000余万元,每户年均收入12余万元。

  “只要有年轻人愿意来学,我就愿意教!”现在,吴水根的女儿已经成为家族手艺的第九代传人,他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让村里无法外出务工、收入较低的群众都能学会这门手艺,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助力乡村振兴。

  坚守度过了银饰加工行业那段最艰苦的时光,如今的吴水根,正用传统工艺品“搭台”,唱响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协奏曲”,擘画乡村振兴的新愿景。(记者 李林果 杨玲 王珺 通讯员 冯桂菊)

  1. 上一篇:吴静雯:用激情燃烧的青春诠释“砥砺前行”
  2. 下一篇:韦祖英:“指尖技艺”绣出“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